[轉職是一場業力的大型轉換]
所謂「業力」就是具有方向性的慣性思想及行動。
常聽見一句老話說「業界很小」,意思是相同領域的公司之間,不管換到哪一個地方都會有認識的人,因為在同個圈子裡,差不多就是這一大群人來來去去,同領域的人總能快速而輕易的知悉彼此的過往經歷。
某些領域早在大學時期,就有著師承及同門學兄姐,甫出社會又隨著師長和學長姐的引薦而謀得一職,系出同門同源,必然有其一套的語言、思維、邏輯和氣味,該領域裡的人自然可以分辨得知你打何處來。
吃一行飯,當然有其日常所見、所思及所想,進一步產生順服該領域的價值、信念與世界觀,也可以稱之「適應」或「找到合適工作」,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會有一種樣貌,鑒別神色可知其職業、專長和特質。
轉換工作跑道要面對的不是「專業」和「技術」層面的問題,真正的難點在於「心理素質」。過不了內心中的卡關,很容易又回到熟悉領域,才會說業界很小,這是因為多數人都沒有足夠的底氣和勇氣跨出慣性。
離開職場,第一個要面對的是「慣性」是開始沒有固定的收入,甚至沒有收入。在有工作有固定收入的時候,難以意識到自己有多大的金錢議題,只要有工作,下個月就會有收入,被固定的收入掩蓋住而不易察覺;其次是開支,許多人因為有著還不錯的收入,在花錢時常不需多加考慮,當收入不穩定或停止,所受到的衝擊往往比收入相對低的人在感受上辛苦。
想要轉換跑道的人,不外乎是因為在該領域不想待下去,可能想的會是:難道此生我就是一直如此工作直至退休嗎?也可能是想再去探索,也或許對於工作有不同想像,是否可能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工作?
在慣性之後,要面對的是內外在的迷惘和疑惑。
外在的聲音說:「你這樣子,真的可以嗎?」。
內在的聲音說:「我這樣子,真的可以嗎?」。
不去試試看,有誰可以準確的說,可以還是不可以?
可不可以的問題,並不是簡答題,而是證明題。
就算嘗試失敗,也只確認了嘗試過的部分不行而已。
然而,或許,只要換個方法就又可以了,也說不定。
因此,只要試出一種可行的方法,就是可以的。
接下來,大多數的人會陷入一種無謂的擔憂。
為什麼說「無謂的擔憂」呢?是因為以普遍的經驗來看,只要自己可以想得到的事情,基本上都不太會發生,就算發生也多半已經有預防,會發生的基本上都是想不到的事情。
「我沒有專長怎麼辦?」
「會不會找不到工作?」
「會不會一直提不起勁去上班?」
坦白說,每一個人在理智上都知道,沒有人是天生就會什麼,也沒有人天生就具備任何一項專長,打開徵人網頁,滿街路的公司行號在招聘職缺,會擔心自己不想做事的人,通常都非常熱愛工作,然後把自己搞得很累,所以才會很想休息,覺得自己不想做事。
因此,沒有專長,就去學;想要轉換跑道一定有一些理由,順著心去找答案,通常會有一些方向。此外,不可能找不到工作,只是找到的工作可能與自我期待的有落差,要把注意力放在減少落差上面,看是提升自己符合資方的條件,或者,尋找與自己條件相符的工作。
沒有擔憂的人,通常是最令人擔憂的。
充滿擔憂的人,只是需要放輕鬆一點。
跨出慣性要足夠的底氣和勇氣。
足夠的底氣是基本的生存條件,有足以支撐自己半年至一年的儲蓄,也無任何不良的惡習,又有著健康的身心、有彈性學習力及良好的適應力等等;而勇氣,不外乎就是擺脫心中的小惡魔、外人的閒言閒語和感性上的取捨。
假若人與人的相遇都是因為「因緣」的話,能夠長久在同一個場域中一起工作、互助合作都是因為緣份,哪怕就連互相傷害,也是有緣,只不過是不太好的緣罷了。
當你想要離開的時候,也同時破壞了該場域及受影響的人的「慣性」,很可能會勾勒出對方的恐懼、擔憂,其實只是因為你做了他不敢做的決定,且他很害怕你的離開,所以招致批評、攻擊、謾罵、指責、嘲諷,都是很正常的;如果想要幫助對方去面對恐懼與擔憂,就更應該勇敢的跨出去,去證明勇敢一點是可以的、可行的,而不是留下來跟他一起在原地攪和。
就算是至親好友的關心,也要先過濾其中的擔憂,再把感激的收進心中,而其他人的關心聽一聽就好,畢竟生活是自己要過的,無關緊要的人問一問,隔天也是一樣回去做他自己的工作,你換什麼工作,他並沒有那麼的在乎,真的聽聽就好,別放在心上。
在轉職的過程中,要留心日常生活中很習慣的每一件小事情,以及放輕鬆。因為在改變習慣的方向,會不小心的進入一種類似分心和恍神的狀態,極有可能是因為擔憂而睡不安穩所致,這時候容易出一點小意外,在過渡的階段,減少與煩心的人事物往來,宜深居簡出,等待變動的狀態過去之後會出現海過天空的感受,就可以盡全力的去探索了。